

最近不少街坊都在讨论:"楼下生鲜店生意明显冷清了,是不是都被电商抢走了生意?"确实,数据显示2023年生鲜电商渗透率已达35%,但实体店并非没有机会。作为扎根社区十多年的老王生鲜店主,我们摸索出几个实实在在的生存之道。
1、打好"鲜"字王牌,建立信任背书
每天早上6点准时在微信群发当日到货视频,活蹦乱跳的基围虾、带露水的本地菜心看得见的新鲜。重点打造"不卖隔夜肉"专区,每晚7点后打折清货。有位老顾客说:"就冲你们明档现杀的活鱼,我在网上下单总要犹豫半小时。"
2、做精社区服务,比电商更有人情味
推出"代收快递+免费代切"组合服务,宝妈买完菜顺手取快递还能把排骨剁成块。针对老年顾客设置"电话订菜送上门",张阿姨说:"小王能记住我孙子的忌口,比亲闺女还贴心。"这些增值服务让复购率提升了40%。
3、线上线下双线作战
开发微信小程序"云菜篮",3公里内满38元1小时达。特别设置"主厨推荐"专栏,搭配图文并茂的菜谱。线下设置自提点,顾客网上下单后散步取货时,常会顺手再买两斤当季水果。
4、打造特色体验场景
每月第二个周六举办"亲子厨房日",买满88元可参加包饺子活动。设置"产地直通车"专区,每周主打一款源头直供产品,配上果农的种植故事卡。这种体验式消费让客单价提高了25%。
5、优化商品结构差异化
减少与电商重叠度高的标品(如盒装鸡蛋),重点经营现制卤味、手工鱼丸等即食产品。与本地农场合作开发"认养一棵菜"项目,顾客花199元能定期收获指定地块的有机蔬菜。
实体店最大的优势在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温度和即时满足的便利。就像我们最近推出的"暴雨天免费借伞"服务,虽然增加了些成本,但换来的是街坊们口口相传的好口碑。只要找准定位,把服务做到顾客心坎里,实体生鲜店照样能在电商浪潮中站稳脚跟。